当前,“雨水”已过,主产区大部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正是加强春季田管、促进苗情转化,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
受去年秋播期间连续降雨影响,部分地区小麦播期推迟,晚播麦面积增加,加之主产区冬春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目前苗情长势总体偏弱。
针对今年冬小麦苗情特点,农业部昨日发布《2018年全国冬小麦春季田管技术意见》.
指出春季田间管理应坚持“以促为主、促控结合,因地因苗制宜,加强分类管理,促苗情转化升级,防控病虫草害,严防和补救春季冻害”的技术途径,搞好春季麦田管理,夯实夏粮丰收的基础。
一、黄淮和北部冬麦区
一是镇压划锄,浇水保墒。
早春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冬季冻融疏松的土壤,改善墒情,使土壤与根系密接起来,有利于根系吸收养分;锄地能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二是促控结合,分类管理。
对三类苗,应以促为主。“一根针”或“土里捂”麦田,要通过“早划锄、早追肥”等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增温促早发。
三是防控病虫,化学除草。
做好纹枯病、全蚀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及时防治、联防联治。
四是预防冻害,及时补救。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御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适量氮素化肥,然后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一是因苗施肥,促弱转壮。
开春时及时查苗,对返青时群体过小,亩茎蘖数小于35万的三类苗和脱肥严重麦田,返青后及时追肥,促弱转壮,争取足穗.
二是清沟理墒,排水降渍。
在早春,未开排水沟的麦田,要抓住晴天尽早开好麦田三沟,开沟泥土要均匀散开,避免损伤麦苗。已开沟的麦田,确保麦田外三沟畅通。
三是防御冻害,及早补救。
在小麦冻害发生后2—3天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及时追肥,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公斤,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5—10公斤,争取小分蘖和高节位分蘖成穗。
四是防病治虫,化学除草。重点加强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特别要在抽穗期和开花初期防治好赤霉病。
三、西南麦区
一是科学施肥,促苗健壮.
对亩产目标400—500公斤的稻茬麦,亩应施纯氮总量9—11公斤。农户已亩底施纯氮6公斤的,拔节期再追施3—5公斤。
二是看墒补水,清沟除渍。
今年冬春持续干旱少雨,需要补充拔节水,保证小花分化发育,注意田间持水时间不宜过长。丘陵地区山高沟深,稻茬麦田依然较湿,应注意清沟除渍。
三是病虫防治,监测锈病。
2月至3月中下旬是防治条锈病中心病团的关键时期,要对中心病团(病株)的点片田块喷药防治,防止病害流行。
四是预防低温,防范冻害。
“倒春寒”活动频繁,对安全孕穗扬花构成威胁的地区,应通过水肥管理措施,增强小麦对低温的抵御能力,减少小花败育,稳定穗粒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