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资源再利用角度来说,开发秸秆利用的前景都十分广阔。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综合利用发展逐渐放开,如麦麸等原来被当作"废物"的农业产物,现在成为发展农业不可缺少的精饲料,这是人们观念的一大进步。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发展秸秆,挖掘其中蕴藏的大量生物质能。
白露至,秋分近,秋收将到田野忙。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粮食连丰的喜人成绩下,与农业生产相伴而生的农业“废料”——秸秆,却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长年来,每逢秋收过后,田野间秸秆燃烧的烟雾遮空蔽日,一时间形成了“万里田场无晴天”的局面。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曾在秋收后前往四川、吉林等产粮大省。在四川临近村落的街道,焚烧秸秆的烟味已将道路两边簇拥的桂花香馨遮盖无遗;在吉林,田地间昼夜焚烧的火光、烟雾不断……
“目前,焚烧是农民处理秸秆最直接的方式,超过半数的秸秆被就地焚烧,这种现象在我国东部几个农业大省尤为突出。”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还可能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因此,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资源再利用角度来说,开发利用秸秆的前景都十分广阔。
“秸秆不‘废’,也是农业收获物”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夏粮“十二连丰”的前提下,我国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达到七八亿吨。其中,被有效利用的仅占一半左右,且多为粗放化利用。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生态治理,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但是,每逢需要大量“处理”秸秆的时节,各地方还是要靠“禁烧令”来限制秸秆焚烧,收效甚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政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脱节。他认为,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劳动成本提高。此外,由于资金问题,可一次完成收割和秸秆粉碎还田的大型一体化收割机普及面不够。“因此,农民更愿意选择就地焚烧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秸秆。”
家住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的农民刘占民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正在自家田地里查看今年庄稼的长势,他告诉记者:这里9月20号左右就要开始进行水稻的收割,国庆后开始收玉米。当问及自家地里能产生多少秸秆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俺也不知道具体能有多少秸秆,不过俺看到每亩地需要两车拖拉机装得满满的才能把秸秆全部拉走。”“我们公司每年都会去方圆5公里内的农村收秸秆,每收1吨秸秆农民要付给我们10元钱。”河南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振衡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作物秸秆是我国主要的生物质能源之一,然而其处理成本确实不低——如果去超出5公里外的农村搜集秸秆,则成本很难收回。
同样,刘占民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由于存储秸秆需要大量空间,处理加工成本高,农民自身很难承受相关成本。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在田地里就地焚烧。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人们对秸秆利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其利用的理念和方式也不完全对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丁声俊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把秸秆当作农业作物却当垃圾,这是理念性的误区。应该转变传统的老旧理念,在重视农业生产子实的同时,将同样是利用光合作用产生出来的农作物秸秆也当成是农业的重要收获之一,将其发展成一个产业,转化为能量。
丁声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综合利用发展逐渐放开,如麦麸等原来被当成“废物”的农业产物,现在却成为发展农业不可缺少的精饲料,这是人们观念的一大进步。“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发展秸秆,挖掘其中蕴藏的大量生物质能。”他说。
那么,如何将秸秆变废为宝呢?
取之于农,还之于农
在采访的过程中,丁声俊和记者分享了他在德国调研时的经历。他介绍说,欧洲等国家发展农业均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为前提,同时,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投入。秸秆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已得到相应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经济和生态“双丰收”。例如,在德国巴登州一家农业合作社,农民家庭企业会利用鲜玉米秸秆制作“青储饲料”。处理过程便是将玉米秸秆放进水泥池,经过处理,生成可喂养牲畜的饲料。有一户业主表示,“青储秸秆”是他家饲养的100多头奶牛的优质饲料来源。
结合我国实情,秸秆利用的科技研发仍不足,资金投入尚不到位,由于秸秆点多面广,搜集困难,运输成本高,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将秸秆农用,如秸秆还田,果腹还田等。
秸秆如何实现农用?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秸秆经过处理后可当作饲料和肥料。此外,还可以发展为沼气原料在农村推广:在生产沼气过程中需要动物粪便和秸秆粉碎后在沼气池里发酵,这样一来,发酵后的物料又可以作为肥料回归田地。
此外,农村种田多施用化肥,现将秸秆加工成有机肥回归田里,可增加土壤含水能力。“这对改良土壤有好处。”丁声俊说道。
专家还建议,可在农村附近建造建筑材料厂,把在村里搜集来的秸秆就地加工,制成建筑材料或是固状燃料,既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也可防止秸秆燃烧带来空气污染。
然而,秸秆还田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环境,形成有机质覆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优化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秸秆还田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此,侯宇轩对记者举例说,如还田后的秸秆不易腐烂,影响播种质量,以及农民认识不足,没有长期效益观念等。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同时采用强有力的行政和法律措施,对焚烧秸秆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近年来,国家在探索秸秆再利用上投入不小却收效甚微。对此,丁声俊建议,应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国家给予补贴,专业合作社来收集秸秆,就地加工;应重视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成立联合及国家级研发机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出台相关法律,用法制化手段促进秸秆再利用。
在河南省临颍县,作为农业大县,“三秋”过后的秸秆量不在少数。临颍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吕建民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当地利用农业机械减轻农民秸秆压力,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收获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收割机进地要求加装粉碎机,同时与各乡镇签订“秸秆还田及禁烧目标责任书”。“这既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及土壤肥力又保护了环境,还田率达到98%。”吕建民说。
企业探路,寻求支持
虽然秸秆禁烧力度大,政府在综合利用上的投入也很多,但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成本较高,需要多种工序和相应机械配套作业等原因,还没有一种秸秆综合利用方法能够真正形成规模经济,纯市场经济效益大都不强,难以获得大范围应用。
不过,相关秸秆回收再利用的企业希望在其中探寻到商机。然而,记者在对相关企业采访时,多数企业负责人表示公司并不能盈利,经营困难。
林振衡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他们公司是全国为数不多经营农作物秸秆加工盈利的企业。原因是公司拥有高新技术,经他们处理后的饲料和肥料会有专门的烟草局和养殖场来收。“如此算来,每年每头猪能节省很多粮食。”
但是,像林振衡这样的企业,在帮助农村解决秸秆存留,将其变废为宝的同时,要自己承担巨大的科技研发、运输、装卸储存等成本,还需向国家缴纳13%的增值税。林振衡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为国家解决了环境污染压力,还要有这么重的负担?
“现在企业不赚钱,农民要付钱,还有‘禁烧令’,这是探寻秸秆发展出路的矛盾性问题。”郑风田说,因此要在补贴制度上进行创新。
侯宇轩也表示,现阶段要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关键还是要看政府的配套政策,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和金融优惠等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观点质疑,相比企业将其回收用于发电转换能源,为降低成本更应将秸秆还田。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用于能源发展,目的都是避免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同时也是传统能源的优质替代能源。
“秸秆能源利用的前期成本过高,政府补贴不够也导致了这方面的投资不足,进而影响了秸秆能源化的发展。”侯宇轩还表示,秸秆还田则会因区域气候区别而腐烂过慢,影响农作物种植,同时也会增加农民的额外支出,因此,各有利弊。
丁声俊认为,只要政策法规到位,必然有助于实现从思想观念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将过去被抛弃或仅是粗放利用的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资源化,加工方式工业化,开发利用循环化,经营供给市场化;有效促进农民小康化、农业发展持续化和农村环境优美化。
|